耳洞流黄水可能由细菌感染、过敏反应、外伤刺激或真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建议暂时摘下耳钉并采取消毒护理、外用药物等措施。
1、细菌感染:耳洞穿刺后未严格消毒可能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流脓性分泌物。可用碘伏消毒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
2、过敏反应:耳钉材质中的镍等金属成分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伴随瘙痒和渗液。需立即移除致敏耳钉,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或他克莫司软膏。
3、外伤刺激:耳钉拉扯或压迫造成局部皮肤损伤,可能继发炎症渗出。应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挤压,必要时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
4、真菌感染:潮湿环境易诱发念珠菌感染,出现白色或黄色分泌物。可外用克霉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或硝酸咪康唑乳膏,保持耳部清洁干燥。
恢复期间避免佩戴耳钉,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若3日内无改善或出现发热需及时就医。愈后选择医用钛合金等低致敏材质耳钉,佩戴前充分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