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中暑症状时补水已经较晚,建议在高温环境下提前预防性补水。中暑是因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衡的急症,脱水是核心诱因之一。
人体在高温环境中会通过排汗散热,水分流失速度加快。当体液丢失超过体重的2%时,可能出现口渴、乏力等早期脱水信号,此时已处于脱水状态。若未及时补充,继续发展至中暑阶段,会出现头晕、恶心、皮肤灼热等症状,提示机体代偿机制失效。研究显示,中暑患者就诊时平均体液缺失量常达体重的5%-8%,此时单纯补水难以快速纠正电解质紊乱和器官损伤。
少数情况下,如慢性病患者或老年人,可能因感觉迟钝而更晚出现口渴反应。部分服用利尿剂等药物的人群,电解质失衡会早于脱水症状出现。这类人群在高温暴露初期就可能存在隐性脱水风险,更需主动规律饮水。
建议高温天气每15-20分钟饮用100-200毫升含电解质饮品,避免含酒精或高糖饮料。户外活动前2小时可预先饮用500毫升水,活动中通过观察尿液颜色判断 hydration 状态。若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转移至阴凉处,并寻求医疗帮助。日常可多吃西瓜、黄瓜等高水分食物辅助维持体液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