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做成生鱼片可能存在寄生虫感染风险,通常不建议生食。淡水鱼可能携带肝吸虫、阔节裂头绦虫等寄生虫,生食后可能引发腹痛、腹泻或更严重的感染。若经过专业冷冻处理或严格养殖检验的淡水鱼,寄生虫风险可降低。
淡水鱼在自然环境中易感染寄生虫,尤其是肝吸虫,其幼虫可寄生于鱼体肌肉或内脏。生食未经处理的淡水鱼后,寄生虫可能侵入人体肝胆系统,导致肝吸虫病,表现为长期腹痛、黄疸或胆管炎。部分淡水鱼还可能携带阔节裂头绦虫,感染后可能引发肠道梗阻或营养不良。淡水鱼生食风险高于海鱼,因海水的高盐度环境不利于多数寄生虫存活。
部分养殖场通过封闭循环水养殖的淡水鱼,若全程投喂人工饲料且定期检疫,寄生虫感染概率较低。符合生食标准的淡水鱼需经过零下20摄氏度冷冻7天或零下35摄氏度冷冻15小时,该处理可灭活大部分寄生虫。日本对部分淡水鱼如虹鳟有特定食用标准,但国内尚未建立相关规范。
建议避免直接生食淡水鱼,可选择煮熟后食用。若需制作生鱼片,应选择明确标注可生食的养殖产品,并确认经过规范冷冻处理。食用后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寄生虫感染。日常处理淡水鱼时需区分生熟刀具案板,避免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