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儿童接种狂犬疫苗后发热可能由疫苗反应、感染因素、免疫应答或过敏反应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观察护理及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
1、疫苗反应疫苗激活免疫系统可能导致低热,建议家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小儿退热栓。
2、感染因素接种期间合并呼吸道感染可能引起发热,家长需监测是否伴随咳嗽、流涕,可配合使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连花清瘟颗粒或抗病毒口服液,持续高热需排查细菌感染。
3、免疫应答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家长需保持孩子清淡饮食并多饮水,体温未超过38℃时可暂不处理,若伴有嗜睡需及时就医。
4、过敏反应罕见情况下疫苗成分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性发热,家长需观察是否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立即就医可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肾上腺素或氯雷他定糖浆等抗过敏治疗。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发热期间宜选择米粥、蔬菜泥等易消化食物,若72小时未退热或出现抽搐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