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毛癖患者通常需要接受皮肤科检查、心理健康评估、血液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和微量元素检测。断毛癖属于精神行为障碍,常伴随皮肤损伤或内分泌异常,需多学科协作诊断。
皮肤科检查重点观察毛发断裂形态及周围皮肤状况,排除真菌感染、湿疹等皮肤病理性因素。医生可能使用皮肤镜评估毛囊损伤程度,采集皮屑样本进行真菌培养。若发现继发感染,需针对性处理创面。
心理健康评估由精神科医生采用标准化量表进行,包括耶鲁-布朗强迫量表和行为冲动评估。通过结构化访谈了解拔毛频率、触发场景及情绪反应,鉴别是否合并焦虑症、抑郁症等共病。认知行为疗法可作为首选干预手段。
血液检查涵盖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基础项目,筛查贫血、慢性炎症等躯体疾病。部分患者因长期吞食毛发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指标具有参考价值。异常结果需进一步排查消化系统问题。
甲状腺功能检查包含促甲状腺激素、游离甲状腺素等指标。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导致焦虑和冲动行为加重,约15%的拔毛障碍患者存在甲状腺异常。激素水平异常者应转诊内分泌科。
微量元素检测着重分析锌、铜、镁等水平。锌缺乏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合成,与强迫行为相关。临床发现部分儿童患者血锌浓度偏低,补充后症状有所缓解。检测结果需结合膳食调查综合判断。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日常可佩戴手套或使用减压玩具替代拔毛行为,记录发作日志帮助识别诱因。家属应提供非批判性支持,配合医生制定行为干预计划。严重皮肤损伤时需定期消毒防止感染,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