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不咳嗽不发烧时仍需规范治疗,可通过抗结核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营养支持、隔离防护、症状监测等方式干预。肺结核可能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通常表现为低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
1、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患者即使无症状也需遵医嘱完成全程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需联合用药以减少耐药性。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
2、定期复查患者应每月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和痰涂片检测,评估病灶吸收情况。若治疗2-3个月后病灶未缩小,需考虑耐药可能。复查还包括肝肾功能检测,及时发现药物副作用。
3、营养支持肺结核属于消耗性疾病,需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等。同时补充维生素A、D和钙质,可食用胡萝卜、牛奶等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戒烟戒酒。
4、隔离防护痰菌阳性期需单独居住,佩戴口罩并处理痰液。日常用品煮沸消毒,房间每日通风。密切接触者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儿童接触者需预防性服药。
5、症状监测记录每日体温变化,观察有无新发咳嗽、胸痛或咯血。若出现视力模糊、皮肤黄染等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避免劳累,保证8小时睡眠。
肺结核患者应坚持6-9个月规范治疗,不可自行停药。日常注意开窗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饮食需均衡营养,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治疗期间出现任何新发症状都应及时向主治医生反馈,定期复查直至病灶完全钙化。同时需做好家庭成员防护,婴幼儿应接种卡介苗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