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中出现较多血块多数属于正常现象,可能与子宫内膜脱落速度、凝血功能变化等因素有关。少数情况下需警惕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凝血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子宫腺肌症等病理因素。
月经血块的形成主要与经血排出速度相关。当经量较大时,血液在宫腔内停留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被激活形成网状结构,使血液凝结成块。这种情况在久坐或夜间卧床后更为明显,通常血块直径小于3厘米且伴随经量增多,属于生理性改变。日常可通过热敷下腹部、适量饮用红糖姜茶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病理性血块往往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子宫肌瘤患者可能出现血块体积超过鸡蛋大小、经期延长至10天以上,妇科超声可明确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出血常呈不规则点滴状,宫腔镜检查是金标准。凝血功能异常者可能同时存在牙龈出血或皮下瘀斑,需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血块多伴随周期紊乱,性激素六项检查有助于判断。子宫腺肌症患者通常有逐渐加重的痛经,磁共振成像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建议记录月经周期、血块大小及伴随症状,选择透气性好的卫生巾并每2-3小时更换。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生冷饮食,若血块持续3个月以上或伴随严重贫血症状,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血常规和超声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日常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适量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可预防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