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丢失蛋白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蛋白制剂、治疗原发疾病、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胃丢失蛋白可能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水肿、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
1、调整饮食结构增加优质蛋白摄入有助于改善胃丢失蛋白。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羹、鱼肉泥、豆腐等,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胃肠负担。存在乳糖不耐受者需避免乳制品,可选择低乳糖蛋白粉补充。
2、补充蛋白制剂对于严重蛋白丢失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内营养粉剂(短肽型)、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人血白蛋白等制剂。肠内营养粉剂需通过鼻饲管或造瘘管给予,复方氨基酸注射液需静脉输注,使用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
3、治疗原发疾病慢性胃炎引起的蛋白丢失需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常用四联疗法包含奥美拉唑肠溶片、胶体果胶铋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胃溃疡患者需使用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胃癌需根据分期选择治疗方案。
4、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如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可减少胃酸分泌,改善蛋白流失。胃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片能增强胃屏障功能。对于蛋白丢失性胃肠病,可短期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炎症反应,需注意激素副作用。
5、手术治疗胃癌导致的顽固性蛋白丢失需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巨大胃溃疡伴出血或穿孔时,可能需实施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需通过肠外营养支持过渡,逐步恢复经口进食,定期监测血清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
胃丢失蛋白患者日常需保持饮食温度适宜,避免过冷过热刺激胃黏膜。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减少煎炸。可适量食用山药、南瓜等富含黏蛋白的食物保护胃壁。建议每3个月复查血清蛋白指标,出现下肢水肿或腹胀加重应及时就诊。长期蛋白丢失者需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必要时联合运动康复改善肌肉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