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大便出血可能由肿瘤表面破溃、肠道炎症、血管侵蚀、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化疗、靶向治疗、止血药物等方式治疗。
1. 肿瘤破溃结肠癌组织生长过快导致表面黏膜坏死脱落,暴露出血管引发出血。伴随腹痛、排便习惯改变,需行肠镜下止血或手术切除肿瘤,止血药物有氨甲环酸、酚磺乙胺、维生素K1。
2. 肠道炎症肿瘤继发感染或放射性肠炎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需控制感染后用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蒙脱石散等药物缓解炎症。
3. 血管侵蚀癌组织侵犯肠壁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量较大且颜色鲜红。需紧急内镜下止血或血管介入治疗,配合使用蛇毒血凝酶、卡络磺钠等促凝血药物。
4. 凝血异常晚期肿瘤消耗凝血因子或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现为广泛渗血。需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调节凝血功能。
出现血便应及时进行肠镜和肿瘤标志物检查,治疗期间保持低渣饮食,避免粗纤维食物刺激肠道,按医嘱规范用药并定期复查血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