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憩室可能由膀胱出口梗阻、膀胱肌层薄弱、神经源性膀胱、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控制、手术治疗、导尿管理、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膀胱出口梗阻前列腺增生或尿道狭窄导致排尿阻力增加,膀胱内压力升高形成憩室,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需解除梗阻病因,药物可选坦索罗辛、非那雄胺、托特罗定。
2、膀胱肌层薄弱长期慢性炎症或年龄增长导致膀胱壁胶原纤维减少,局部向外膨出形成憩室,可能伴随反复尿路感染。需加强盆底肌训练,感染时使用左氧氟沙星、磷霉素、头孢克肟。
3、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或脊髓损伤引起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导致高压性排尿形成憩室,典型症状为尿潴留合并漏尿。需间歇导尿配合M受体阻滞剂如索利那新、奥昔布宁、托特罗定。
4、先天性发育异常胚胎期膀胱壁肌层发育缺陷形成薄弱区,儿童期即可出现憩室,常合并输尿管反流。需评估后行憩室切除+膀胱修补术,或输尿管再植术。
日常需限制咖啡因摄入,定时排尿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憩室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