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归为“痛经”“癥瘕”范畴,认为其病机与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肾虚血瘀及湿热瘀阻有关,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结合疏肝理气、温经散寒或清热利湿等法。
1、气滞血瘀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形成瘀血,表现为经期小腹胀痛、经血紫暗有块。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如丹参、赤芍、桃仁,配合柴胡疏肝散调理气机。
2、寒凝血瘀经期受寒或阳虚体质致寒邪凝滞胞宫,常见经期冷痛、得热则减。治疗以少腹逐瘀汤为主方,药物如肉桂、小茴香、干姜,辅以艾灸关元穴温通经脉。
3、肾虚血瘀先天不足或久病伤肾,精血亏虚兼瘀血内停,症见腰膝酸软、经期隐痛。常用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药物如熟地黄、山茱萸、当归,配合针灸肾俞穴。
4、湿热瘀阻饮食辛辣或外感湿热之邪,瘀热互结胞宫,表现为经痛灼热、带下黄稠。方选清热调血汤加减,药物如红藤、败酱草、薏苡仁,需忌食肥甘厚味。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患者需规律作息、避免生冷刺激饮食,痛经发作时可热敷小腹,长期管理需配合情志调节与适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