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易形成血栓主要与高黏滞血症、治疗药物副作用、肿瘤细胞促凝活性增强、活动减少及合并感染等因素有关。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肿瘤细胞分泌异常蛋白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化疗药物如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的使用可能进一步增加血栓风险,同时患者因骨痛或疲劳导致活动减少也会促进血栓形成。
1、高黏滞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液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增多,导致血液黏稠度显著升高,血流速度减慢。这种高黏滞状态使红细胞更容易聚集,血小板激活概率增加,血管内皮损伤风险上升,最终促进静脉血栓形成。临床需通过血浆置换或药物降低血液黏度,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等抗凝剂。
2、药物副作用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胶囊、沙利度胺片等基础治疗药物具有明确的血栓形成倾向。这类药物可通过激活血小板、改变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诱发血栓,用药期间需常规配合抗凝治疗。临床通常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或利伐沙班片,但须严格监测出血风险。
3、肿瘤促凝活性恶性浆细胞可分泌组织因子等促凝物质,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肿瘤细胞还能通过释放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内皮,暴露内皮下胶原纤维,触发血小板黏附聚集。这种促凝状态使患者即使无其他风险因素也易发生深静脉血栓,需定期进行D-二聚体检测筛查。
4、活动受限骨破坏引起的疼痛或贫血导致的乏力常使患者长期卧床,下肢肌肉泵血功能减弱,静脉血流淤滞。这种机械性因素与血液高凝状态协同作用,显著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风险。建议患者在疼痛可控时进行踝泵运动,必要时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
5、合并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易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病原体及其毒素可激活凝血系统,同时炎症反应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常见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均可能诱发急性血栓事件。需积极控制感染源,对发热患者及时评估凝血功能。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保持适度水分摄入,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以降低血液黏度;穿着医用弹力袜改善下肢静脉回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水平。出现单侧肢体肿胀、胸痛或呼吸困难时需立即就医排查血栓。抗凝治疗期间避免剧烈运动或外伤,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所有药物使用均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