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群患癌症的概率确实高于普通人群,主要与脂肪组织异常、慢性炎症、激素水平紊乱、胰岛素抵抗、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1、脂肪组织异常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过度增生,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会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和脂肪因子,如瘦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促进细胞异常分化。脂肪组织还会产生过量雌激素,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激素依赖性肿瘤风险。建议通过饮食控制和有氧运动减少内脏脂肪。
2、慢性炎症肥胖状态下脂肪细胞肥大导致缺氧坏死,引发巨噬细胞浸润和持续低度炎症,释放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介质。这些物质可能损伤DNA并刺激细胞增殖,与结直肠癌、肝癌等发病相关。定期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有助于评估炎症状态。
3、激素紊乱脂肪组织可芳香化雄激素为雌激素,肥胖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可达正常女性的2-5倍,显著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男性肥胖者睾酮降低而雌激素升高,可能与前列腺癌相关。对于激素相关肿瘤高危人群,建议监测性激素六项指标。
4、胰岛素抵抗肥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升高,通过激活有丝分裂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生长,尤其与胰腺癌、肾癌关联密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必要时需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5、免疫功能下降肥胖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T细胞功能受损,对异常细胞的免疫监视能力减弱。同时脂肪微环境中的髓源性抑制细胞增多,进一步抑制抗肿瘤免疫应答。保证充足睡眠和维生素D摄入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
建议肥胖人群每1-2年进行防癌筛查,重点监测乳腺、结直肠、肝脏等靶器官。日常需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饮食上增加深色蔬菜和全谷物摄入,控制红肉及加工食品。对于体重指数超过28或合并代谢综合征者,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利司他胶囊等药物辅助减重,但须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才能有效降低癌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