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与一般腹泻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和症状严重程度。感染性腹泻通常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症状较重且可能伴随发热、腹痛等全身反应;一般腹泻多由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等非感染因素导致,症状相对较轻且持续时间短。两者在治疗和护理上也有明显差异。
1、病因差异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轮状病毒等,可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传播。一般腹泻通常与饮食刺激、食物过敏、胃肠动力异常等非感染性因素相关,如进食生冷食物、乳糖不耐受或肠易激综合征发作。病原体检测是鉴别两者的关键依据。
2、症状特点感染性腹泻往往起病急骤,排便次数可达每日10次以上,粪便多呈水样或黏液脓血便,常伴随38℃以上发热、明显腹痛及里急后重感。一般腹泻排便次数多在3-5次/日,粪便性状改变较轻,通常无发热或仅低热,腹痛多为阵发性隐痛。脱水程度在感染性腹泻中更为显著。
3、病程进展感染性腹泻症状可持续3-7天,部分寄生虫感染可达数周,未经治疗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一般腹泻多在1-3天内自行缓解,极少导致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但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出现感染性腹泻时,病情恶化风险显著增加。
4、治疗方式感染性腹泻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等药物,严重者需静脉补液。一般腹泻以调整饮食为主,可短期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微生态制剂,必要时口服补液盐溶液。两者均需避免随意使用止泻药掩盖病情。
5、预防措施预防感染性腹泻需注重食品卫生,避免生食海鲜,饮用煮沸水,接种轮状病毒疫苗。一般腹泻预防应规律饮食,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乳糖不耐受者选择无乳糖制品。接触腹泻患者后需严格洗手,患者的餐具应单独消毒处理。
出现腹泻症状时需观察粪便性状和伴随症状,感染性腹泻患者应隔离处理排泄物。无论哪种腹泻,持续2天未缓解或出现血便、高热、意识模糊等情况须立即就医。日常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恢复期选择低渣、低脂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