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坐便器可能传播的疾病主要有皮肤真菌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肠道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等,传播概率与皮肤直接接触破损程度、病原体存活时间、个人免疫力等因素相关。
1、皮肤真菌感染:公共坐便器若未消毒可能残留红色毛癣菌等致病真菌,接触后可能引发股癣或足癣,建议使用一次性坐垫纸,接触后及时用清水清洗皮肤。
2、泌尿系统感染:大肠杆菌等细菌通过会阴部黏膜接触可能引起尿道炎,尤其女性尿道较短更需注意,如厕后建议用抑菌湿巾清洁,出现尿频尿急症状需就医。
3、肠道传染病: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可通过粪便污染座圈传播,病毒在潮湿环境下可存活较长时间,如厕前后应彻底洗手,腹泻患者应避免使用公共坐便器。
4、性传播疾病:淋球菌、衣原体等病原体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完整皮肤接触感染概率极低,但黏膜破损时存在理论风险,建议有皮肤伤口时避免直接接触座圈。
使用公共坐便器时可采取酒精消毒座圈、垫纸巾隔离等措施,保持良好卫生习惯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到皮肤科或感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