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通常可以缓解秋燥。秋燥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燥、皮肤干痒、咳嗽少痰等症状,中医认为与津液耗伤、肺阴不足有关,常用养阴润燥类中药调理。
1、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汤由百合、生地黄等组成,具有养阴润肺功效,适用于秋燥引起的干咳无痰、咽喉干痛。方中百合甘寒质润,能清肺润燥;生地黄滋阴凉血,二者协同改善肺阴亏虚导致的燥热症状。使用前需经中医师辨证,避免脾胃虚寒者误用。
2、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汤含北沙参、麦冬等药材,擅长益胃生津,针对秋燥伴见的舌红少津、食欲不振效果显著。沙参能补肺胃之阴,麦冬可清心除烦,两者配伍能缓解干燥气候对消化道的刺激。儿童及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
3、桑杏汤桑杏汤以桑叶、杏仁为主药,主治秋燥外感所致的头痛身热、干咳鼻燥。桑叶轻清宣散,杏仁降气润肠,对燥邪犯肺兼有表证者尤为适宜。服药期间应忌食辛辣,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方中蜂蜜含量。
4、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丸为中成药,含玄参、川贝母等成分,适用于秋燥化热出现的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该方能滋阴降火,缓解燥热伤络症状。需与抗生素区分,细菌性感染时须配合西医治疗。
5、玉竹膏玉竹膏以玉竹、冰糖熬制,药食两用,可日常调养秋燥引起的皮肤皲裂、大便干结。玉竹甘平柔润,能滋肺胃之阴而无寒凉伤胃之弊。膏方含糖量高,肥胖人群应控制摄入量。
缓解秋燥需配合生活调节,每日饮用1500-2000毫升温水,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适量食用梨、银耳等润燥食材。若出现持续发热、咯血等严重症状,或服用中药3天后未见缓解,应及时就医排查肺结核、干燥综合征等疾病。中药使用前建议经中医师四诊合参,避免自行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