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内陷可通过手法矫正、器械辅助、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乳头内陷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乳腺导管短缩、炎症粘连、外伤或肿瘤压迫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乳头凹陷、清洁困难、哺乳障碍等症状。
1、手法矫正适用于轻度内陷,每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乳晕向外牵拉,重复数次。操作前需清洁双手,动作轻柔避免皮肤损伤。哺乳期女性可在喂奶前热敷乳晕增加延展性。长期坚持可能改善部分功能性内陷,但先天性重度内陷效果有限。
2、器械辅助使用乳头矫正器产生负压吸引,每日佩戴数小时。选择医用硅胶材质避免过敏,初期从短时间开始逐渐延长。器械需定期消毒,出现皮肤破损应立即停用。该方法对青春期发育期女性效果较好,需持续使用数月。
3、药物治疗继发于乳腺炎的乳头内陷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结核性乳腺炎需联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药物仅针对病因治疗,无法直接改变乳头形态。
4、支架置入通过微创手术在乳头下方置入可吸收支撑材料,维持乳头凸起状态3-6个月。适合中度内陷且不愿接受切开手术者,可能出现支架移位或排斥反应。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支架位置。
5、整形手术重度内陷需行乳头基底菱形切除、乳腺导管松解等整形术式。手术可彻底矫正畸形但可能影响哺乳功能,需术前充分评估。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使用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穿戴无钢圈内衣减少压迫。
日常应选择宽松透气内衣避免摩擦,沐浴时轻柔清洁凹陷处积垢。哺乳期女性可采用乳头保护罩辅助喂养,哺乳后及时干燥乳头。青春期发现内陷应尽早就医干预,避免随发育加重。矫正期间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需立即就诊,禁止自行挤压或挑破脓肿。定期乳腺检查可排除肿瘤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