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低热可能由结核病、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引起,早期表现多为体温波动在37.3-38℃之间,伴随乏力或盗汗。
1、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导致午后潮热,常伴有咳嗽、消瘦。治疗需规范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疗程通常需6个月以上。
2、慢性炎症慢性鼻窦炎或慢性尿路感染等病灶可能引起长期低热,需针对原发病使用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配合病灶引流等处理。
3、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可致免疫性低热,需使用甲氨蝶呤、泼尼松等免疫调节剂控制病情活动。
4、肿瘤性疾病淋巴瘤或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常表现为周期性发热,需通过病理确诊后采用化疗或靶向治疗。
持续两周以上的午后低热建议完善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自身抗体等检查,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