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肠梗阻时通常需要进行腹部X线平片、腹部CT、超声检查、血液检查、消化道造影等检查。肠梗阻可能由肠粘连、肠扭转、肿瘤、粪石嵌顿、肠套叠等原因引起,需根据检查结果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腹部X线平片腹部立位X线平片是肠梗阻的首选筛查方式,通过观察肠管扩张程度、气液平面分布可初步判断梗阻部位和性质。典型表现为阶梯状气液平面、肠袢扩张,机械性梗阻可见梗阻近端肠管积气积液,麻痹性梗阻则显示全肠管均匀扩张。该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的优势,但对早期不完全性梗阻敏感度有限。
2、腹部CT腹部CT能清晰显示肠壁增厚、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等细节,对确定梗阻部位准确率超过90%。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鉴别机械性与血运性梗阻,还能发现肿瘤、疝气等病因。增强CT有助于评估肠管血供情况,对判断是否存在绞窄性坏死具有重要价值,是复杂肠梗阻确诊的金标准。
3、超声检查超声检查通过观察肠管蠕动、肠壁血流信号辅助诊断,尤其适合儿童和孕妇等需避免辐射的特殊人群。彩色多普勒可检测肠系膜动脉血流速度,帮助鉴别缺血性肠梗阻。超声对腹腔积液检出敏感,能动态观察肠管扩张变化,但受肠气干扰较大,对肥胖患者检查效果受限。
4、血液检查血常规可反映感染程度,白细胞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肠坏死或腹膜炎。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检测能发现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等内环境紊乱。D-二聚体升高需警惕肠系膜血管栓塞,血清乳酸水平对判断肠管活力有参考价值。这些指标为制定补液方案和手术时机选择提供依据。
5、消化道造影碘水造影可动态观察造影剂通过情况,确定梗阻是否完全性。小肠造影能显示狭窄部位形态特征,鉴别克罗恩病、肿瘤等病因。钡剂造影禁用于疑似穿孔患者,必要时改用泛影葡胺等可吸收造影剂。该检查对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诊断价值较高,但准备时间较长。
确诊肠梗阻后需立即禁食并留置胃管减压,根据病因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干预。保守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早期需循序渐进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低渣饮食,避免食用豆类、坚果等易产气食物。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定期复查评估肠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