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引起的肠梗阻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腹腔穿刺等方式诊断。肠梗阻可能与术后粘连、炎症反应、血运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
1、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视诊观察腹部是否膨隆,触诊检查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判断是否存在鼓音或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是否亢进、减弱或消失。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肠梗阻的严重程度,如出现腹膜刺激征可能提示肠绞窄或穿孔。
2、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典型表现。腹部CT能更清晰显示梗阻部位、程度及可能原因,如粘连束带、肿瘤复发等。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估肠管蠕动和腹腔积液情况。对于疑似绞窄性肠梗阻,增强CT可评估肠壁血供。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血红蛋白下降提示出血。电解质检查常见低钾、低钠等紊乱。血气分析可判断有无代谢性酸中毒。D-二聚体升高需警惕肠系膜血管栓塞。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
4、内镜检查对于怀疑结肠梗阻的患者,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梗阻部位及性质,必要时可进行活检。胃十二指肠镜检查适用于上消化道梗阻的诊断。内镜检查需谨慎操作,避免加重肠管损伤,通常在非绞窄性梗阻且患者情况稳定时考虑。
5、腹腔穿刺对于合并腹腔积液的患者,诊断性穿刺可鉴别积液性质。血性液体提示肠绞窄或穿孔,脓性液体提示腹腔感染。穿刺液应送检常规、生化、细菌培养等检查。该检查多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以降低操作风险。
术后肠梗阻患者需禁食禁水,通过胃肠减压减轻腹胀。恢复饮食应从流质开始逐步过渡,避免进食产气食物。适当活动有助于促进肠蠕动恢复,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切口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感染迹象。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复查,如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术后早期识别和处理肠梗阻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