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宫内出血可能由先兆流产、宫颈病变、胎盘异常、子宫肌瘤、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先兆流产:
妊娠12周前发生的阴道出血可能提示先兆流产,常伴有下腹坠痛。胚胎染色体异常是主要原因,黄体功能不足也可能导致。需卧床休息并遵医嘱使用黄体酮等药物保胎,必要时进行超声检查评估胚胎状况。
2、宫颈病变:
宫颈息肉、宫颈糜烂等良性疾病可能在妊娠期因血管增生而出血。宫颈癌前病变也可能表现为接触性出血。需通过妇科检查明确诊断,孕期通常采取保守观察,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局部治疗。
3、胎盘异常:
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是妊娠中晚期出血的常见原因。前者表现为无痛性反复出血,后者多伴剧烈腹痛。超声检查可确诊,根据孕周和出血量决定期待治疗或终止妊娠,严重者需紧急剖宫产。
4、子宫肌瘤:
孕期激素变化可能使原有肌瘤快速增长,导致黏膜下肌瘤坏死出血。多数采取保守治疗,包括抑制宫缩、预防感染等。若肌瘤红色变性引起持续剧痛,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5、凝血功能障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可能引发凝血异常,造成胎盘部位出血。需检测凝血功能、抗核抗体等指标,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同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孕期出现阴道出血应立即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保持外阴清洁,使用消毒卫生巾并记录出血量。饮食注意补充铁质和维生素K,如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建议左侧卧位改善胎盘供血,每日监测胎动。任何出血情况均需及时就医,通过超声检查、胎心监护等手段评估胎儿安全,避免自行用药。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