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低烧呕吐可能与饮食不当、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肠套叠等原因有关。低烧呕吐是婴幼儿常见症状,通常表现为体温轻度升高伴非喷射性呕吐,可通过调整饮食、补液、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饮食不当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过量进食或食用不易消化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黏膜。症状多为进食后呕吐,呕吐物含未消化食物残渣,通常无腹泻。家长需暂停辅食喂养,改为少量多次喂食母乳或配方奶,必要时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2、胃肠型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常见于季节交替时期。除低烧呕吐外,可能伴有轻微腹痛、食欲减退。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或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家长需注意监测体温变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急性胃肠炎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的胃肠道炎症,呕吐物可能含有黏液。部分患儿会伴随水样便,易出现脱水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常用药物包括消旋卡多曲颗粒止吐,口服补液盐预防电解质紊乱。家长应记录呕吐频率及尿量变化。
4、轮状病毒感染秋冬季高发的病毒性肠炎,初期表现为低烧呕吐,后续可能出现蛋花汤样腹泻。具有较强传染性,需隔离护理。临床常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调节肠道环境,严重脱水时需静脉补液。家长护理时需加强手部消毒,及时更换污染衣物。
5、肠套叠婴幼儿急腹症之一,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及果酱样大便。早期可能仅出现低烧伴非胆汁性呕吐,需通过腹部超声确诊。发病6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家长发现异常哭闹伴呕吐时应立即就医。
护理期间家长需保持宝宝侧卧防误吸,呕吐后禁食1-2小时再尝试喂水。可准备米汤、苹果汁等补充水分,避免高糖饮品加重胃肠负担。每日测量体温4次,观察精神状态及尿量。若出现持续高热、呕吐物带血、意识模糊等情况,须立即急诊处理。恢复期饮食应从流质逐步过渡到半流质,优先选择粥类、土豆泥等低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