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黄疸型肝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发黄。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酒精滥用、药物损伤、自身免疫疾病等。治疗方法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包括抗病毒治疗、戒酒、药物调整和免疫抑制治疗等。
1、病毒感染
肝炎病毒(如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是黄疸型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肝功能受损,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针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例如,乙型肝炎可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药物;丙型肝炎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
2、酒精滥用
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炎,肝脏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炎的首要措施。同时,补充维生素B族和叶酸有助于修复肝细胞。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肝移植。
3、药物损伤
某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毒性损伤,引发药物性肝炎。治疗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使用保肝药物(如谷胱甘肽、水飞蓟素)促进肝细胞修复。
4、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引起的炎症。治疗通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和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来控制免疫反应。
5、其他原因
遗传性肝病(如威尔逊病)、胆道梗阻等也可能导致黄疸型肝炎。治疗方法包括排铜治疗(如青霉胺)或手术解除胆道梗阻。
黄疸型肝炎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个性化方案。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如果出现皮肤发黄、尿液深黄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检查和病因筛查,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