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衰竭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病因治疗、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肝移植、营养支持等。小儿肝衰竭通常由病毒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药物中毒、自身免疫性肝病、胆道闭锁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特异性治疗措施。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衰竭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遗传代谢性疾病需通过特殊饮食或药物干预纠正代谢异常。药物中毒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使用解毒剂。自身免疫性肝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胆道闭锁需尽早行葛西手术。
2、药物治疗常用保肝药物包括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腺苷蛋氨酸等,可促进肝细胞修复。凝血功能障碍可使用维生素K1、新鲜冰冻血浆等纠正。肝性脑病可使用乳果糖、利福昔明等减少氨吸收。感染时需根据病原学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3、人工肝支持对于急性肝衰竭患儿,可采用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等人工肝支持治疗,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为肝细胞再生或肝移植争取时间。人工肝治疗可清除体内毒素、改善凝血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
4、肝移植对于终末期肝衰竭或急性肝衰竭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患儿,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患儿情况可选择活体肝移植或尸体肝移植。移植前需评估患儿全身状况、营养状态及并发症控制情况。
5、营养支持肝衰竭患儿常存在严重营养不良,需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适量优质蛋白、低脂饮食。严重消化道症状者可考虑肠外营养。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和锌。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预后。
小儿肝衰竭病情危重,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皮肤黏膜出血等情况变化。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感染,定期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饮食宜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限制蛋白质摄入量。患儿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遵医嘱定期复查。预防方面要注意疫苗接种、避免滥用药物、及时治疗原发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