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造影的伤害性通常较小,但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评估。心脏造影主要用于诊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操作过程中可能因造影剂或导管插入产生轻微风险。
心脏造影通过向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并拍摄X光影像,帮助医生观察血管狭窄或堵塞情况。该检查属于微创操作,常规情况下穿刺点仅需局部麻醉,术后压迫止血即可。多数患者检查后可能出现短暂心悸或穿刺部位淤青,通常1-3天自行缓解。造影剂多采用碘海醇等低渗制剂,肾功能正常者可在24小时内经尿液代谢。检查过程中辐射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相当于自然环境中3-6个月的背景辐射。
部分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风险。对碘造影剂过敏者可能出现皮疹或过敏性休克,需提前进行皮试。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造影剂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必要时需进行水化治疗。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或未控制的感染患者,导管穿刺可能导致血肿或感染扩散。极少数情况下导管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膜或诱发心律失常,需立即医疗干预。
建议检查前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告知医生药物过敏史。术后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24小时内剧烈运动。若出现持续胸痛、肢体麻木或排尿异常应及时就医。心脏造影作为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其获益通常远大于潜在风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做好术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