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颅内肿瘤是指发生在儿童颅腔内的异常组织增生,主要包括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和生殖细胞瘤等类型。这类疾病可能由基因突变、胚胎发育异常、环境因素、辐射暴露以及某些遗传综合征等多种因素引起,典型症状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障碍、平衡失调和癫痫发作等。
1、髓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多见于小脑部位,生长迅速且易通过脑脊液扩散。患儿常出现晨起喷射性呕吐、步态不稳和眼球震颤。治疗需采用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常用药物包括顺铂、洛莫司汀和长春新碱。术后需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复查,监测肿瘤复发情况。
2、颅咽管瘤颅咽管瘤起源于垂体柄残留组织,好发于鞍区。典型症状包括生长发育迟缓、多饮多尿和视野缺损。治疗以手术全切为目标,困难病例可辅以立体定向放疗。术后需长期监测垂体功能,必要时补充生长激素或甲状腺素等激素替代治疗。
3、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于大脑各部位,低级别肿瘤生长缓慢。常见症状为局灶性癫痫、肢体无力或语言障碍。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预后较好,手术完全切除后可能治愈。化疗药物可选卡铂、依托泊苷,高级别肿瘤需联合放疗。
4、室管膜瘤室管膜瘤起源于脑室系统室管膜细胞,易导致脑积水。临床表现以头痛、嗜睡和头颅增大为主。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术后可能需脑室腹腔分流。放疗对残余肿瘤有效,化疗方案常包含环磷酰胺和依托泊苷等药物。
5、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好发于松果体区和鞍上区,对放疗高度敏感。典型三联征包括尿崩症、视力下降和垂体功能低下。诊断需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治疗以放疗为主,化疗药物常用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和顺铂组成的BEP方案。
儿童颅内肿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术后康复应包括神经功能训练、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建议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颅压波动。定期随访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及时发现内分泌异常。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行为变化,记录症状发作频率,严格遵医嘱完成后续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