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减退可能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肺部感染、胸廓畸形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肺康复训练、药物治疗、氧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改善。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长期吸烟或接触有害气体有关,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等药物控制症状,配合戒烟及避免空气污染。
2、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多因气道高反应性导致,典型症状为发作性喘息和胸闷。急性发作时可使用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缓解,长期控制需应用孟鲁司特钠片,同时需远离过敏原。
3、间质性肺病间质性肺病可能与职业粉尘接触或自身免疫疾病相关,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吡非尼酮胶囊可延缓肺纤维化进展,严重者需考虑肺移植,日常应加强呼吸功能锻炼。
4、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由细菌或病毒侵袭引起,常见发热、脓痰等症状。明确病原体后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盐酸莫西沙星片等抗感染药物,同时保持呼吸道湿化。
5、胸廓畸形严重脊柱侧弯等胸廓畸形会限制肺扩张,导致通气障碍。轻度可通过呼吸操改善,重度需行胸廓成形术矫正,术后需进行长期呼吸肌训练。
肺功能减退患者日常需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室内保持通风并控制湿度,冬季外出佩戴口罩。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若出现口唇发绀或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建议每半年进行肺功能复查,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