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营养、药物治疗、输血治疗、去除病因等方式改善。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营养缺乏、感染、药物因素、血液疾病、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有助于促进血小板生成。同时可补充含铁丰富的猪肝、菠菜,以及含维生素B12的动物肝脏、鱼类。避免食用可能抑制血小板功能的生姜、大蒜等辛辣食物。
2、补充营养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叶酸片、维生素B12片等造血原料。对于缺铁性贫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可配合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铁剂。营养补充需持续2-3个月才能显现效果。
3、药物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糖皮质激素。严重出血时可短期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等免疫抑制剂。
4、输血治疗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或伴有活动性出血时,需紧急输注血小板悬液。输血后需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必要时重复输注。输血治疗属于应急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血小板减少问题。
5、去除病因药物因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感染相关者应积极抗感染治疗。对于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可能需要考虑脾切除术。血液系统肿瘤患者需接受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变化,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出血倾向时及时就医。长期血小板低下者需排查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明确病因。日常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感染诱发血小板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