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血小板减少的影响主要有出血倾向加重、伤口愈合延迟、贫血风险增加、感染概率上升、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等。
1、出血倾向加重血小板减少会使机体凝血功能下降,轻微碰撞即可出现皮下瘀斑,常见于四肢皮肤。刷牙时牙龈渗血、鼻腔反复出血也是典型表现。严重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这种情况需及时检查血小板计数,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悬液或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等药物。
2、伤口愈合延迟血小板在止血和修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当血小板低于50×10⁹/L时,术后切口或外伤创面容易渗血不止。拔牙后牙槽窝持续渗血、手术部位形成血肿等情况较为常见。对于择期手术患者,需提前将血小板提升至80×10⁹/L以上,可遵医嘱使用氨肽素片或咖啡酸片等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3、贫血风险增加长期慢性出血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同时补充琥珀酸亚铁片或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铁剂。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还可能伴随白细胞减少,增加感染风险。
4、感染概率上升某些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常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这类患者易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甚至败血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时,也需警惕真菌感染。日常应注意口腔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5、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当血小板低于20×10⁹/L时,可能发生自发性颅内出血或眼底出血,危及生命。肝硬化脾亢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肾功能不全者会加重尿毒症症状。这类急症需立即输注血小板,同时使用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等药物。长期血小板减少还可能影响心脏微循环,诱发心绞痛。
血小板减少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坚硬带刺食物以防划伤消化道。日常活动要防止磕碰,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女性月经期可咨询医生使用氨甲环酸片等抗纤溶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血小板动态变化,切忌擅自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警示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