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可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疗法、穴位贴敷、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方法。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心悸、怔忡、喘证等范畴,多与心气不足、阳虚水泛、痰瘀互结等因素相关,需结合辨证分型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中药汤剂根据证型选用不同方剂,心气虚证常用生脉散加减,含人参、麦冬、五味子等益气养阴;阳虚水泛证选用真武汤配合茯苓、桂枝等温阳利水;痰瘀阻络证可用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化痰祛瘀。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象调整组方,避免自行用药。
二、针灸疗法选取内关、神门、膻中等穴位调节心功能,配合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利湿。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艾灸关元、气海等穴可温补心阳。每周治疗3次,需持续2-3个月,出血体质者慎用。
三、穴位贴敷将丹参、川芎等活血药物制成膏剂贴敷心俞、厥阴俞等背部穴位,通过透皮吸收改善心肌供血。每次贴敷6-8小时,皮肤过敏者应停用。可配合红外线照射增强药效。
四、推拿按摩点按心经、心包经穴位改善循环,揉按中脘、天枢等腹部穴位调节胃肠功能减轻心脏负荷。手法需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合并严重水肿或血栓者不宜进行。
五、气功调理练习八段锦、六字诀等养生功法,通过调息、调身、调心改善心肺功能。建议每日晨起练习30分钟,以微微汗出为度,急性发作期应暂停。
中医治疗需与现代医学方案协同,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饮食宜低盐低脂,适量食用山药、龙眼肉等补益心脾食材,避免剧烈运动但需保持适度散步。出现气短加重、下肢水肿等情况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不可擅自停用西药。治疗期间注意保暖防感冒,保持情绪平稳有助于气血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