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介入取栓治疗后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控制感染、监测生命体征、调整补液方案、排查并发症等方式处理。发烧通常由手术应激反应、感染性并发症、血栓再形成、药物反应或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术后早期低热可能与手术应激反应有关,可采用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物理降温措施。体温超过38.5℃时需重点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变化,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保持病房温度在24-26℃之间,减少被褥覆盖以促进散热。
2、药物控制感染:
术后3天以上持续发热需警惕肺部感染或穿刺部位感染,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医生可能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头孢曲松、莫西沙星等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警惕伪膜性肠炎等不良反应。
3、监测生命体征:
每小时记录体温、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发热伴血压下降可能提示脓毒症,需立即进行血培养检查。观察意识状态和肢体活动度,新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可能提示脑水肿加重或再梗塞。
4、调整补液方案:
高热导致体液丢失增多时,需增加静脉补液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心功能不全患者需控制输液速度,必要时使用利尿剂。监测尿量和中心静脉压,避免容量负荷过重诱发心力衰竭。
5、排查并发症:
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检测。进行胸部CT排除吸入性肺炎,超声检查排除深静脉血栓。持续高热伴颈强直需腰穿排除颅内感染,脑脊液检查可鉴别细菌性或化学性脑膜炎。
术后需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吸入性肺炎,每2小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饮食选择低盐低脂流质,逐步过渡到软食。康复期每日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监测体温曲线变化,术后5-7天仍持续发热需复查头部CT评估手术区域情况。保持病房空气流通,限制探视人员数量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