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注打到血管一般没有危险,但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局部出血或药物不良反应。肌注是指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内,通常选择肌肉丰厚且远离大血管神经的部位。
肌注时误入小血管可能引起注射部位轻微出血或淤青,通常按压片刻即可止血。部分药物如维生素K1注射液、青霉素类注射液等若直接进入血管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或药物浓度过高导致不适。规范操作中,注射前需回抽针管确认无回血,避免药物直接进入血管。肌肉组织血供丰富但主要依赖毛细血管网吸收药物缓慢释放,误入小血管的概率较低。
极少数情况下,注射部位靠近大血管且进针过深时,可能刺破股动脉、臀上动脉等主要血管,导致血肿形成或局部剧烈疼痛。部分刺激性药物如氯丙嗪注射液误入血管可能引发静脉炎或血栓。操作者需熟悉解剖结构,避开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内上象限的臀上动脉走行区,消瘦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肌肉减少风险。
肌注后出现持续肿胀、皮肤苍白或麻木需及时就医。日常护理应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热敷促进药物吸收,48小时后可轻柔按摩缓解硬结。选择臀大肌注射时建议取卧位放松肌肉,注射后按压针眼至少5分钟。糖尿病患者长期肌注需轮换部位防止脂肪萎缩,儿童注射宜选用股外侧肌减少坐骨神经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