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幽门螺杆菌则是引发胃炎、胃溃疡的常见致病菌。两者的区别主要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预后情况。
1、发病机制胃癌源于胃黏膜细胞基因突变累积,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高盐饮食等有关。幽门螺杆菌通过分泌尿素酶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发持续性炎症反应,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进展为胃癌。
2、临床表现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进展期可出现上腹持续隐痛、呕血黑便、消瘦贫血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上腹灼痛、餐后腹胀、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口臭或牙龈出血。
3、诊断方法胃癌确诊需依赖胃镜活检病理检查,结合CT评估分期。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碳13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或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镜检查时可同步进行活检培养。
4、治疗手段胃癌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化疗或靶向治疗,早期胃癌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愈。幽门螺杆菌感染采用四联疗法,包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
5、预后情况胃癌预后与发现早晚密切相关,晚期五年生存率较低。规范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多数患者胃炎可痊愈,但需警惕耐药菌株导致的治疗失败,根除成功后仍需定期复查胃镜。
预防方面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及时治疗。日常饮食避免腌制、熏烤食物,控制食盐摄入量。出现持续上腹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胃癌高危人群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患者及有胃癌家族史者需加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