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时阴道疼痛可能由尿道炎、阴道炎、泌尿系统结石、膀胱炎、外阴皮肤病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局部清洁、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
1、尿道炎:
尿道黏膜受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反应,排尿时尿液刺激病灶产生灼痛感。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淋球菌等,需进行尿常规及病原体检测。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同时需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
2、阴道炎:
阴道内菌群失衡导致炎症,排尿时尿液接触红肿的阴道口引发疼痛。念珠菌性阴道炎可见豆腐渣样分泌物,细菌性阴道病伴有鱼腥味白带。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克霉唑栓、甲硝唑等药物,配合弱酸性洗液护理。
3、泌尿系统结石:
输尿管末端或膀胱结石移动时划伤尿路黏膜,排尿时出现放射性疼痛。可能伴随血尿、腰腹部绞痛,通过B超或CT可确诊。小于6毫米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服用排石颗粒促进排出,较大结石需体外冲击波碎石。
4、膀胱炎:
膀胱黏膜受细菌感染产生炎症,排尿末段疼痛明显,伴有尿频尿急症状。常见于饮水不足或憋尿人群,尿检可见白细胞升高。治疗需选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呋喃妥因等抗生素,建议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
5、外阴皮肤病变:
外阴湿疹、疱疹等皮肤疾病导致局部黏膜破损,排尿时受尿液刺激产生刺痛。需保持患处透气干燥,湿疹可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疱疹需使用阿昔洛韦乳膏。避免抓挠并穿着纯棉内裤减少摩擦。
日常应注意每日清洗外阴但避免过度使用洗剂,选择透气棉质内裤并及时更换。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猕猴桃、西兰花等增强免疫力。建议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排尿后从前向后擦拭避免污染。若疼痛持续3天以上或出现发热、血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