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肠梗阻是指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但未完全中断的病理状态,可能由肠粘连、肠道肿瘤、肠扭转、粪石堵塞、肠套叠等原因引起。
1、肠粘连腹腔手术后或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肠管间异常黏连,使肠腔部分狭窄。患者常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及排气排便减少,腹部X线可见局部肠管扩张。早期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缓解,若反复发作需考虑粘连松解术。
2、肠道肿瘤结肠癌等占位性病变逐渐生长可造成肠腔狭窄,症状呈渐进性加重,可能伴随体重下降或血便。CT检查能明确肿瘤位置及浸润范围,治疗需根据分期选择肿瘤切除手术配合放化疗。
3、肠扭转乙状结肠或小肠系膜过长时易发生肠管旋转,导致供血障碍和通过性下降。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是典型表现,腹部CT可见漩涡征。轻度扭转可通过肠镜复位,严重缺血时需急诊手术切除坏死肠段。
4、粪石堵塞长期便秘或肠道蠕动功能减退者易形成坚硬粪块阻塞肠腔,多见于老年人群。腹部触诊可扪及条索状包块,温水灌肠配合缓泻剂通常有效,必要时需手法掏便。
5、肠套叠婴幼儿因肠道淋巴组织增生易发回盲部肠管嵌套,表现为果酱样大便和腹部包块。超声检查可见靶环征,空气灌肠多数可复位,反复发作需手术固定肠管。
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应保持低渣饮食,避免食用粗纤维及产气食物,少食多餐减轻肠道负担。每日适度活动有助于促进肠蠕动,可顺时针按摩腹部辅助排气。若出现持续呕吐、全腹压痛或发热等症状,提示可能进展为完全性梗阻,须立即就医。长期反复发作者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