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水肿、嗜睡等症状。该病主要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常见于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等情况。
1、黄疸黄疸是新生儿溶血病最早出现的症状,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和巩膜呈现黄色,且进展迅速。黄疸程度与溶血严重程度相关,严重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需通过光疗或换血治疗降低胆红素水平。
2、贫血贫血表现为皮肤苍白、喂养困难、心率增快等。溶血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轻度贫血可通过输血纠正,重度贫血需紧急处理。贫血可能伴随网织红细胞增多。
3、肝脾肿大肝脾肿大由于髓外造血和红细胞破坏产物堆积所致。触诊可发现肝脏和脾脏体积增大,质地偏硬。肝脾肿大可能伴随肝功能异常,需监测转氨酶水平。
4、水肿水肿多见于严重病例,表现为全身性水肿或局部肿胀。与低蛋白血症和心力衰竭有关。需限制液体摄入,必要时使用利尿剂。水肿提示病情危重,需密切监护。
5、嗜睡嗜睡是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患儿表现为反应差、肌张力低下。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进行换血治疗,防止永久性脑损伤。
家长发现新生儿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日常护理需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变化、喂养情况和精神状态。保持适宜环境温度,避免感染。遵医嘱进行光疗或输血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胆红素水平。哺乳母亲需避免食用可能加重溶血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