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病。强迫症是焦虑障碍的一种亚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患者通常能意识到这些想法或行为的不合理性,但难以控制。
强迫症的核心特征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的、不受控制的想法、冲动或画面,常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强迫行为则是患者为了缓解焦虑而重复进行的行为或心理活动,如反复洗手、检查、计数等。这些症状会消耗大量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脑内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脑影像学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的部分脑区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
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病主要指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往往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且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而强迫症患者通常保持现实检验能力,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强迫症状是不合理的,这与精神病有本质区别。但严重的强迫症可能伴随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此时需要与精神分裂症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强迫症的治疗需要综合干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暴露与反应预防是首选方法,能有效减少强迫症状。药物治疗主要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胶囊、舍曲林片、帕罗西汀片等。对于难治性病例,可考虑深部脑刺激等物理治疗方法。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家属需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逐步减少强迫行为。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建议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