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出血可通过压迫止血、清洁消毒、包扎固定、药物治疗、就医处理等方式应对。伤口出血通常由外伤、凝血功能障碍、血管损伤、感染、药物影响等因素引起。
1、压迫止血用干净纱布或毛巾直接按压出血部位,持续施加压力10-15分钟可帮助止血。避免频繁查看伤口,以免干扰凝血过程。若血液渗透敷料,不要移除原有敷料,应在上面叠加新的敷料继续按压。四肢出血可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以上,减少血流速度。
2、清洁消毒止血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泥沙等异物。可用碘伏溶液或医用酒精由内向外环形消毒,避免污染物再次进入伤口。较深伤口需用无菌镊子清除嵌入的杂质,但不要强行取出深部异物。动物咬伤或污染严重的伤口需用双氧水反复冲洗。
3、包扎固定浅表伤口可贴敷无菌创可贴,较大创面用无菌纱布覆盖后以绷带缠绕固定。关节部位出血需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保持适度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定期更换敷料,观察有无渗液增多、异味等感染迹象。面部伤口可选用透气性好的硅胶敷料减少疤痕形成。
4、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云南白药粉外敷可促进止血,浅表擦伤可涂抹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出血量较大时可口服氨甲环酸片改善凝血功能,但需排除血栓风险。破伤风抗毒素适用于被生锈物品刺伤的深部伤口。避免自行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加重出血。
5、就医处理动脉出血呈喷射状或按压30分钟仍不止血需立即就医。伴有面色苍白、脉搏微弱等休克表现时应急诊处理。深达皮下组织的伤口可能需要清创缝合,存在肌腱或神经损伤时需专科修复。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出现伤口出血应尽早医疗干预。
日常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抓挠或碰水。恢复期增加蛋白质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定期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出现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等感染征象时及时复诊。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四肢伤口愈合初期可使用护具保护。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接触伤口前后均需彻底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