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萎缩可能由牙周炎、刷牙方式不当、牙齿排列不齐、激素水平变化、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牙周治疗、正确刷牙、正畸干预、激素调节、定期口腔检查等方式改善。
1、牙周炎牙周炎是牙龈萎缩最常见的原因,长期牙菌斑堆积导致牙龈炎症,破坏牙周组织。患者常伴随牙龈红肿、出血、口臭等症状。需进行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配合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口颊片等药物控制感染。日常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有助于减少菌斑。
2、刷牙方式不当横向用力刷牙或使用硬毛牙刷会机械性损伤牙龈。建议采用巴氏刷牙法,选择软毛牙刷,刷牙力度以牙龈无压迫感为宜。电动牙刷可帮助控制力度,配合含氟牙膏能减少楔状缺损风险。若已形成楔状缺损,需进行树脂充填修复。
3、牙齿排列不齐错颌畸形导致局部牙龈长期受力不均,可能引发局限性牙龈退缩。正畸治疗可调整咬合关系,隐形矫治器对牙龈刺激较小。严重骨开窗病例需结合膜龈手术,使用胶原基质或结缔组织移植覆盖暴露的牙根面。
4、激素水平变化妊娠期、更年期雌激素波动会使牙龈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速牙槽骨吸收。这类患者需加强孕产期口腔护理,使用含硝酸钾的脱敏牙膏缓解症状。必要时在内分泌科指导下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会早发严重牙周萎缩。这类患者需从青少年期开始定期进行牙周维护,每3个月专业洁治一次。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筛查,重度病例可能需结合牙周再生手术和植骨治疗。
牙龈萎缩患者日常应使用牙间隙刷清洁牙缝,避免吸烟等刺激因素。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如猕猴桃、蓝莓等水果。每年进行两次口腔检查,早期发现可逆性病变。已暴露的牙根面可涂布脱敏剂缓解敏感症状,严重萎缩影响美观时可考虑膜龈手术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