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通常需在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发病时间、梗死部位、患者基础状况、凝血功能及影像学评估。
1、时间窗限制:
静脉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部分特定患者可延长至6小时。超过时间窗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此时需通过多模影像评估缺血半暗带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血管内治疗。
2、梗死部位影响:
大脑中动脉等大血管闭塞导致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溶栓效果优于小血管病变。后循环梗死虽时间窗可适当放宽,但需密切监测脑干功能变化。
3、基础疾病评估:
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压、近期手术史、活动性出血等禁忌证患者不宜溶栓。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血糖波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4、凝血功能要求:
血小板计数需大于100×10⁹/L,国际标准化比值不超过1.7。服用抗凝药物患者需根据具体药物种类调整治疗方案。
5、影像学指征:
CT排除出血后,ASPECTS评分>7分提示适合溶栓。多模CT/MRI可明确缺血半暗带范围,指导个体化治疗决策。
急性期后应启动二级预防,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日摄入深色蔬菜300克以上,限制钠盐至5克以内。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步态训练、平衡练习等运动康复,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睡眠保持7-8小时,避免情绪激动。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监测血管情况。
急性脑梗塞后支架植入时间需根据病情评估,通常在发病24小时内至14天内考虑。具体时机受血管闭塞类型、缺血半暗带存活情况、患者基础疾病及影像学评估结果等多因素影响。
1、超早期干预:
对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塞,若符合取栓或支架指征,黄金时间窗为发病6小时内。此时通过血管内治疗可快速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需结合CT灌注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估可挽救脑组织范围。
2、延长时间窗:
经多模影像评估存在可挽救脑组织者,部分患者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尤其后循环梗塞患者因脑干耐受缺血时间较长,支架植入时间窗相对更宽,但需严格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
3、择期手术:
对于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脑梗塞患者,急性期后2周左右可考虑预防性支架植入。此时脑水肿高峰期已过,可降低再灌注损伤风险。需通过血管造影明确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意义。
4、分期治疗:
合并心源性栓塞或严重基础疾病者,可能需先控制原发病再行支架治疗。如房颤患者需先抗凝治疗稳定血栓,高血压患者需调控血压至安全范围,避免围手术期并发症。
5、个体化评估:
高龄、既往多发性脑梗塞或存在脑微出血患者,支架植入需更谨慎。需综合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脑小血管病负荷,权衡出血与再梗塞风险。
术后需严格控制血压在基础值20%波动范围内,避免高灌注综合征。建议低盐低脂饮食,逐步进行床边康复训练,监测凝血功能变化。定期随访颈部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评估支架通畅情况。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控制血糖血脂达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