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是由免疫反应、感染、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肾小球炎症,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药物、饮食调理等措施。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复杂,免疫反应是最常见的触发因素,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肾炎、基因突变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病理上,肾小球肾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感染引起,慢性则与免疫异常、代谢疾病等有关。治疗方面,药物是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利尿剂如呋塞米等,饮食上需低盐、低蛋白,避免高钾食物,运动以轻度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瑜伽等。定期复查肾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是长期管理的关键。肾小球肾炎的治疗需个体化,结合病因和病情,综合药物、饮食、运动等多方面措施,定期复查和调整治疗方案是长期管理的关键。
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能引发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等症状,治疗需结合病因采取药物控制、饮食调整等措施。危害主要包括肾功能下降、电解质紊乱、心血管并发症、蛋白尿加重、慢性化风险。
1、肾功能下降: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代谢废物堆积,可能引发氮质血症。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必要时采用利尿剂或降压药物改善肾脏灌注。监测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是评估肾功能的关键指标。
2、电解质紊乱:
钠水潴留易引发高钾血症和低钙血症,表现为心律失常或肌肉抽搐。治疗需根据血检结果调整电解质平衡,严重时需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使用降钾树脂。
3、心血管并发症:
容量负荷过重可能导致急性左心衰,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关。控制血压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同时需严格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3克。
4、蛋白尿加重:
肾小球基底膜损伤使大量蛋白漏出,可能引发低蛋白血症。糖皮质激素适用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严重病例需联合免疫抑制剂。定期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评估疗效。
5、慢性化风险:
约5%-10%患者会进展为慢性肾炎,与持续免疫损伤相关。建议感染后彻底治疗,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肾活检可明确病理类型指导长期管理。
患者应保持每日尿量1500毫升以上,选择低磷优质蛋白如鸡蛋清和鱼肉。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监测血压早晚各一次,出现头痛或视物模糊立即就医。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腌制食品。半年内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预防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