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小孩儿病毒性胃肠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和发热。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补液、调整饮食和必要时使用药物。
1、病毒感染
病毒性胃肠炎主要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腺病毒等引起。这些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病毒侵入肠道后,破坏肠黏膜细胞,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吸收障碍,从而引发腹泻和呕吐。
2、环境因素
不洁饮食、接触污染水源或物品是主要传播途径。儿童因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更容易感染。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卫生管理,勤洗手、消毒餐具和玩具,避免交叉感染。
3、生理因素
儿童肠道功能较弱,胃酸分泌较少,对病毒的抵抗力较低。营养不良或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营养均衡,增强体质。
4、治疗与护理
- 补液:腹泻和呕吐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口服补液盐(ORS)是首选治疗方法。严重脱水时需静脉补液。
- 饮食调整:避免油腻、高糖食物,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香蕉等。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
- 药物治疗:益生菌可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蒙脱石散可吸附毒素,缓解腹泻。发热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5、预防措施
- 疫苗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关感染。
- 卫生习惯:教导孩子饭前便后洗手,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 隔离措施:患儿应居家休息,避免传染他人。
小孩儿病毒性胃肠炎虽常见,但通过及时补液、合理饮食和适当护理,大多数患儿可在一周内康复。家长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严重脱水或精神萎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预防重于治疗,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疫苗接种是减少感染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