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紫癜可能由感染因素、食物过敏、药物刺激、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该病属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典型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及肾脏损害。
1、感染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如链球菌性咽炎、流感病毒等。病原体作为抗原激活免疫系统,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急性期需控制感染,避免使用可能加重症状的抗生素。
2、食物过敏:
牛奶、鸡蛋、海鲜等异种蛋白可能诱发超敏反应。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发病期间建议暂停可疑致敏食物,逐步进行食物激发试验排查过敏原。
3、药物刺激:
青霉素类、磺胺类等药物可能作为半抗原引发变态反应。药物代谢产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损伤。确诊后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更换为低致敏性替代药品。
4、遗传易感性:
HLA-DRB1*01等基因多态性与发病相关。遗传背景影响免疫应答强度,使部分儿童更易出现异常免疫反应。有家族史者需加强监测,避免接触已知危险因素。
5、免疫异常:
IgA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是核心机制。黏膜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导致过量IgA产生,沉积于小血管壁引发炎症反应。严重病例需考虑免疫调节治疗,但需警惕免疫抑制剂相关副作用。
患儿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皮肤出血。饮食选择低盐、低脂、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如米粥、软面条等,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散步等低强度活动,定期监测尿常规评估肾脏受累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若出现血尿、蛋白尿或持续腹痛,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