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的疾病。常见原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失血过多等。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等。
1、铁摄入不足
饮食中铁元素含量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长期偏食、素食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建议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菠菜、豆类等。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可以促进铁的吸收。
2、铁吸收障碍
某些疾病或生理状态会影响铁的吸收。例如,胃酸分泌不足、慢性胃炎、肠道疾病等可能导致铁吸收不良。长期服用抗酸药或钙剂也可能干扰铁的吸收。对于吸收障碍的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补充,并治疗原发疾病。
3、失血过多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女性月经量过多、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痔疮)、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均可能导致铁流失。对于失血过多的患者,需及时就医,明确出血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补充铁剂和调整饮食有助于恢复铁储备。
4、其他因素
妊娠、哺乳期、生长发育期等特殊生理阶段,铁需求量增加,若未及时补充,也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遗传性铁代谢异常或慢性疾病(如肾病、肿瘤)也可能引发贫血。针对这些情况,需根据具体原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包括乏力、头晕、心悸、皮肤苍白等,严重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等。对于轻度贫血,可通过饮食改善和口服铁剂恢复;对于中重度贫血,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静脉补铁或输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