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机导致的大拇指腱鞘炎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局部封闭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该病通常由反复摩擦劳损、姿势不当、局部炎症、肌腱退变、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休息制动:
减少拇指活动是基础治疗措施。避免频繁滑动手机屏幕或长时间握持手机,必要时使用拇指支具固定2-3周。急性期每使用手机30分钟应休息10分钟,夜间睡眠时可佩戴定制矫形器保持拇指中立位。
2、物理治疗:
超声波治疗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10-15分钟,每周3次。热敷可采用40℃左右温水浸泡15分钟,每日2次。急性期48小时内应冰敷,每次不超过15分钟。康复训练包括拇指伸展运动和肌腱滑动练习。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可缓解疼痛肿胀。外用药物可选择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或酮洛芬凝胶。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局部封闭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腱鞘内注射治疗。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与糖皮质激素的混合制剂,每年注射不超过3次。注射后需保持注射部位干燥24小时,避免感染。
5、手术治疗:
经6个月规范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腱鞘切开术。手术方式包括开放式腱鞘切开和小切口镜下松解术,术后需进行3周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极少数病例可能出现肌腱粘连等并发症。
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握持姿势,手机重量不宜超过200克。工作间隙可做拇指画圈运动,每小时重复10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和深海鱼,控制每日盐分摄入。冬季注意手部保暖,水温低于10℃时建议佩戴保暖手套。若出现晨僵超过1小时或关节变形应及时就诊,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
与疱疹患儿接触不一定会被传染,是否感染取决于病毒类型、接触方式及自身免疫力。疱疹病毒传播主要有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免疫状态、皮肤屏障、病毒活跃度五个关键因素。
1、病毒类型:
单纯疱疹病毒分为1型和2型,1型主要通过口腔分泌物传播,2型多通过性接触传播。儿童常见为1型引起的口唇疱疹,需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含病毒体液才可能感染。
2、接触方式:
短暂皮肤接触传染风险较低,但共用餐具、亲吻或接触患儿疱疹破溃液体可能传播。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短,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后若及时洗手可降低风险。
3、免疫状态:
免疫功能正常者接触后可能不发病或症状轻微,表现为隐性感染。既往感染过同型病毒者体内存在抗体,再次接触时传染概率显著下降。
4、皮肤屏障:
完整皮肤能有效阻隔病毒入侵,但存在口腔溃疡、湿疹或外伤时感染风险增加。病毒需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才能进入体内完成复制。
5、病毒活跃度:
患儿疱疹结痂期传染性减弱,而水疱破溃期病毒载量最高。发病初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降低患儿排毒量,减少环境中的病毒浓度。
建议接触疱疹患儿后立即用流动水洗手,避免触摸眼鼻口等黏膜部位。日常保证充足睡眠、补充富含赖氨酸的食物如鱼类豆制品,可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活动场所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成人若出现局部刺痛或灼热感应及时就医,孕妇及免疫缺陷者需特别注意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