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除髓核手术一般不会导致腰部功能完全丧失,但术后恢复效果与手术方式、患者基础病情及康复训练密切相关。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通过严格适应症评估后选择微创或开放手术,术后配合规范化康复可恢复基本生活能力。
现代脊柱外科技术已能精准摘除病变髓核并保留椎间盘结构稳定性。椎间孔镜、显微镜辅助等微创手术仅需局部麻醉,通过数毫米切口完成操作,对肌肉韧带损伤极小。术后3天内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1个月后逐步恢复轻体力工作。临床数据显示约80%患者术后疼痛显著缓解,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与术前压迫持续时间负相关。
少数严重退变病例需行椎间盘切除加融合术,术后相邻节段存在代偿性负荷增加可能。长期随访研究表明,规范手术患者10年内再手术率不足15%。但术前已存在多节段不稳、严重骨质疏松或神经不可逆损伤者,术后可能遗留慢性腰痛或活动受限,这类情况约占手术患者的5%-8%。
术后康复期需避免弯腰搬重物、久坐等不良姿势,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游泳、平板支撑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增强脊柱稳定性,术后6周可开始腰背肌等长收缩练习。定期复查MRI评估神经减压效果,如出现新发下肢放射痛需警惕复发可能。保持合理体重、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座椅能有效降低腰椎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