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约为34.3%和16.4%。超重和肥胖问题主要与饮食结构失衡、体力活动不足、遗传因素、代谢异常及心理社会因素相关。
1、饮食结构失衡:
高油高盐高糖的现代饮食模式是重要诱因。过多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油炸食品及含糖饮料,导致热量过剩。建议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比例,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
2、体力活动不足: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使能量消耗减少。职业性质改变、交通便利化及电子设备依赖,导致每日步数普遍低于健康标准。每周应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遗传因素:
肥胖相关基因可能影响脂肪代谢效率。父母双方肥胖者,子女肥胖风险增加3倍。这类人群需更严格监控体重变化,但后天干预仍起决定性作用。
4、代谢异常:
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常伴发肥胖。这类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亢进、基础代谢率下降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5、心理社会因素:
压力性进食、情绪化饮食等行为问题普遍存在。部分人群通过摄入高糖高脂食物缓解焦虑,形成恶性循环。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打破这种模式。
建议建立规律的三餐习惯,避免夜间进食;选择游泳、快走等对关节负担较小的运动;定期监测腰围和体脂率;学习正念饮食技巧,细嚼慢咽感知饱腹信号;保证充足睡眠调节瘦素分泌。超重肥胖者应每3个月进行血压、血糖、血脂检测,早期发现代谢异常。社区可组织营养知识讲座、健步走团体等活动,营造健康支持环境。
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及中成药。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医生指导。
1、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室率,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的房颤患者。常用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需注意可能引起心动过缓或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
2、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减慢房室结传导,适用于无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是常用选择,使用期间需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3、洋地黄类药物:
洋地黄类药物通过增强迷走神经张力控制心室率,特别适合伴有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地高辛是代表药物,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以防中毒。
4、抗心律失常药:
部分抗心律失常药兼具控制心室率作用,如胺碘酮适用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这类药物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需在医生严格监督下使用。
5、中成药:
某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成药可作为辅助治疗,如稳心颗粒等。中成药需辨证使用,不能替代西药的急性期心室率控制作用。
房颤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避免情绪激动。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心率和血压,记录症状变化,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同时控制相关指标,戒烟限酒对改善预后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