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血糖标准通常分为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三个时段,空腹血糖应低于5.1毫摩尔每升,餐后1小时血糖应低于10.0毫摩尔每升,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8.5毫摩尔每升。妊娠期血糖异常可能由胰岛素抵抗、饮食结构失衡、体重增长过快、家族遗传史、年龄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
1、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后测量的血糖值。孕妇空腹血糖超过5.1毫摩尔每升可能提示妊娠期糖尿病风险,需结合糖耐量试验进一步诊断。空腹血糖偏高可能与夜间进食过量、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建议调整晚餐碳水化合物比例并避免睡前加餐。
2、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反映食物消化吸收高峰期的血糖水平。该时段血糖超过10.0毫摩尔每升可能增加巨大儿和剖宫产概率。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等复合碳水化合物,并配合适量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延缓糖分吸收。
3、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8.5毫摩尔每升提示胰岛素分泌延迟或敏感性下降。此时段血糖控制不佳易导致羊水过多和早产。可通过分餐制减少单次进食量,餐后30分钟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帮助血糖代谢。
4、胰岛素抵抗妊娠期胎盘分泌的激素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当伴随多饮多尿、反复外阴感染等症状时,可能需胰岛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须严格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5、饮食结构失衡过量摄入精制糖和饱和脂肪酸会加重血糖代谢负担。建议每日主食控制在200-250克生重,优先选择糙米、藜麦等全谷物,搭配深色蔬菜和低糖水果如草莓、樱桃等。
孕妇应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孕妇瑜伽、游泳等。定期监测血糖并记录饮食运动情况,发现血糖波动及时就医。妊娠期血糖管理需要产科医生、营养师等多学科协作,避免自行使用降糖药物或极端节食。产后6-12周需复查糖耐量试验,评估血糖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