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1和2是胃黏膜分泌的重要蛋白质前体,主要用于评估胃黏膜功能状态,对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有重要意义。
1、胃黏膜功能评估胃蛋白酶原1主要由胃底腺主细胞分泌,其水平可反映胃酸分泌功能。胃蛋白酶原2由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与胃黏膜炎症程度相关。两者比值PG1/PG2降低提示胃黏膜萎缩风险增加,有助于早期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
2、胃炎诊断指标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胃炎会导致胃蛋白酶原1下降和胃蛋白酶原2升高。当胃蛋白酶原1低于正常值且比值显著降低时,可能提示胃体部黏膜萎缩,这是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特征性表现。
3、胃癌筛查标志胃蛋白酶原检测被纳入日本等国家的胃癌筛查体系。胃蛋白酶原1水平持续降低伴比值下降,提示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可能。联合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4、胃溃疡监测胃溃疡活动期可见胃蛋白酶原2水平升高,愈合过程中比值逐渐恢复。对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定期检测胃蛋白酶原有助于评估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程度。
5、术后胃功能追踪胃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胃蛋白酶原1水平会显著降低,动态监测其变化可以评估残胃的分泌功能。对于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胃蛋白酶原检测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食管或肠黏膜的胃上皮化生。
建议存在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的人群定期进行胃蛋白酶原检测,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日常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高盐、腌制食品,戒烟限酒。若检测结果异常,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枸橼酸铋钾颗粒、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胃黏膜保护剂,或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抑酸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