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常见症状包括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黏液便及肠梗阻。肠息肉是突出于肠黏膜表面的异常组织增生,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部分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
1、便血便血是肠息肉典型症状之一,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少数因右半结肠息肉出血表现为暗红色便。可能与息肉表面血管破裂或摩擦损伤有关,需与痔疮出血鉴别。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较小息肉可在内镜下直接切除,常用药物包括云南白药胶囊、裸花紫珠分散片等止血剂,但需遵医嘱使用。
2、排便习惯改变息肉生长可能刺激肠壁引起腹泻或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或里急后重感。直肠息肉尤其易导致肛门坠胀,可能与肠道蠕动异常或机械性梗阻有关。建议记录排便日记辅助诊断,必要时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或乳果糖口服溶液改善便秘。
3、腹痛较大息肉可能引发间歇性隐痛或胀痛,多位于下腹部,肠痉挛时可出现绞痛。息肉继发肠套叠时疼痛加剧,伴呕吐等肠梗阻表现。热敷或遵医嘱服用颠茄片可缓解痉挛,但需警惕急腹症情况,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
4、黏液便肠道黏液分泌增多是息肉常见伴随症状,粪便表面可见透明或白色黏液,可能与炎症反应或肠黏膜刺激有关。需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肠镜下取活检可确诊。轻度症状可尝试蒙脱石散吸附黏液,合并感染时需用诺氟沙星胶囊抗炎治疗。
5、肠梗阻巨大息肉或多发息肉可能阻塞肠腔,导致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完全性梗阻症状,腹部X线可见气液平面。此为急症需立即就医,可能需行肠息肉切除术或肠段切除吻合术,术后需流质饮食逐步过渡。
日常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肠镜筛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30岁。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等报警症状时须及时就诊,避免盲目使用泻药或止血药物延误诊治。